凤凰社区 罗湖:城市更新“田贝模式”独树一帜

  • 来源:    2016/08/01 11:15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

  城市更新篇

  开篇语

  2015年7月20日,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上任后第一次到罗湖调研,针对罗湖区“空间发展瓶颈”,给出了破解之策——————“简政放权”。

  2015年8月29日,许勤市长签发279号市政府令,正式决定在罗湖启动城市更新改革试点。罗湖将此视为老城区凤凰涅槃的战略机遇,把20 16年确立为“城市更新突破年”。

  改革试点将近一年来,罗湖城市更新成效已经初显,项目审批进度明显加快,城市发展空间大幅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也显著提升。

  城市的发展需要转型与突破,才能获得生机,这是出路;同时历史与文化应当传承与铭记,才能具备活力,这是来路。因此,我们今日起推出《罗湖地理:城市更新篇》系列报道,既是追溯过往的印迹,也是求索未来的方向。通过对罗湖城市更新片区的实地行访,我们试图将城市变迁收录到文字的橱窗里,以飨读者诸君。

  老深圳人说起田贝,会自然地想到20多年前就很有名的“田贝陶瓷一条街”。不过更让田贝声名鹊起的是,在这30多年间,田贝人完成的两次举“市”瞩目的改造。早在1984年,田贝村民就完成了城中村改造的第一次探索,统一规划建成了田贝新村。80栋整齐的独立小洋楼和村民创造的自筹、自拆、自建“田贝模式”,在当时的深圳独树一帜。

  2006年,田贝村又一次“吃螃蟹”,在田贝新村的原址上建成田贝花园,成为了在2004年深圳出台城中村改造政策后首个由村民自筹、自拆、自建的旧村改造项目。这22年里,在深圳东门核心商圈,田贝这个“三无”村,没有违章搭建,没有无证经营,没有各类案件,前后两次全村统一改造,创造了深圳城中村改造的一个典型。

  从罗湖火车站一路往北,越过当年创造“深圳速度”的国贸大厦,从雅园立交拐进文锦北路,车行不到一公里,就到了赫赫有名的田贝花园。村口7米高的黄色巨石,赫然刻着“田贝村”三个金色大字。后面是三层商业裙楼,在几十面林林总总的广告牌中,“田贝建材市场”的巨幅广告格外显眼。往上看,架空层的空中花园连成一片,5栋围合式的雄伟高楼拔地而起。只看外表,谁也想不到,这5栋雄伟的商住混合高楼群竟然是由村民自筹、自拆、自建完成的壮举。

  现今的田贝花园占地1.92万㎡,从原先的田贝新村拆建而来。该项目容积率为5 .0,由5栋高99 .8米的32层商住裙楼组成,地面三层商业裙楼为田贝建材市场,5至32层为居民住宅。地下两层为停车库,停车位达650个。项目建筑总面积为12 .93万㎡,其中住宅面积6 .8万平方米,共1680套,商业及配套面积3 .2万平方米,社康中心、幼儿园、老人活动中心、警务室等各项配套齐全。

  A 两棵古榕见证历史变迁改革开放迎来发展机遇

  在田贝建材市场开阔的广场上,两棵树龄达385年的古榕树枝繁叶茂。自建村始,这两棵榕树就是田贝村的标志。逢年过节,村民便欢聚一堂,在榕树下摆起盆菜宴。田贝村两次全村拆建,村里即使拆了祖屋,拆了别墅,但都把这两棵祖先手植的古榕保留下来,作为三百余年村史变迁的见证和田贝林氏村民对于祖先功德的念想。

  1949年在田贝出生的林稳,人如其名,作为一个村里的干部,身上却有种久经风霜、饱读诗书的独特气质。1965年林稳考上了农中,由于经济困难只能辍学回家种田,随后上、下田贝合并为一个生产队,16岁的林稳因有文化当选为副队长。自此,林稳辗转田贝、笋岗、泥岗、田心、水贝等村,其中又在田贝最久,至2006年在田贝股份公司董事长任上退休,在田贝工作长达40年。

  林稳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上、下田贝共有20来户村民。大头岭一带少树无田,田贝村民住的都是低矮的土房,村民多在外地给人打长短工,生活艰辛。每一代都有人背井离乡到香港、南洋去谋生路。特别是1962年前后,村里大部分人家揭不开锅了,田贝将近一半人,过了深圳河,逃到香港谋生。1979年前,依然有一批年轻人离开故土前往香港谋生。至今在海外的人数几乎与留在大陆的人相同,在香港也有林氏族人200多人。

  站在现在的田贝花园楼顶上眺望,西边脚下1987年落成的洪湖公园水草丰茂,已成为了附近居民的休闲好去处。只有东边两里外郁郁葱葱的翠竹公园(原名大头岭)还依稀有点当年的模样。越过翠竹公园再往东,是上世纪60年代田贝人曾经推着板车、挑着畚箕参与建设的深圳水库。

  说起这个,当年田贝的领路人林稳自豪地说,“不管是哪个年代,田贝人为国家作贡献都毫不含糊”。原先的田贝村北边毗邻水贝,以田贝四路为界,再往北便是布吉。南边至田贝一路、雅园宾馆和深圳市人民医院留医部一带,原址范围约5平方公里。田贝林氏世世代代在此居住营生,久之形成了上、下田贝两村,东为上田贝,西为下田贝,以布吉路为隔(现文锦中路)。

  新中国成立至1953年以前的田贝村属宝安县布岗乡。人民公社时期,田贝生产队属宝安县附城人民公社(今罗湖区和福田区)。当时上、下田贝有200多号人,同属一个生产队,虽然同宗同祖,却如一盘散沙,很不团结。上田贝要建点什么,下田贝也要建;下田贝要提拔一个干部,上田贝也必须如此。把上、下田贝两个村统一起来一直是林稳的心愿。

  1969年,原生产队长林焕棠调至笋岗大队,水贝和田贝合并为一个生产队,林稳任生产队长。1979年7月,中央确定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别政策、灵活措施的方针。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

  在深圳经济特区农村变城市的大气候下,以林稳为首的田贝村委的眼界渐宽,思想开放。和其他的村一样,田贝人被征用大量土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田贝人没有把征地费分光,也没有靠国家安排,而是自找门路、到处撒网。当时的罗湖有一些菜地在香港境内,农民可以通过几个边境耕作口到香港种菜,田贝人借着这个通道找香港人合作投资,在几年间连续办起了胶花厂、皮革厂、制衣厂、膊棉厂、木厂、电子厂等十几家“三来一补”企业,还合作办起了酒楼。

  林稳说,在当年办厂的实干中,村里总结出了“五要五不要”的经验:要细水长流,不要当年乐;要照顾左邻右舍,不要强出头;要逐步缩小分配差距,不要干部多占;要多搞集体福利,不要乱花钱;要居安思危,不要分光吃光。这些经验,也用到了日后的两次改造当中。通过办实业的方式,村民“洗脚上田”,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村民的生活也日渐富裕,村里也有了一笔可观的资金积累。

  B 建新村林氏同胞同出力历百年上下田贝终统一

  时间在田贝人的务实和忙碌之中来到1983年底,村委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把上田贝和下田贝合二为一,改变两条村分隔百年、建设散落、污水横流的现状了。经过一番考察、多次开会,村委确定了“整治、拆旧、建新”的构想。

  此时的田贝上下两条村,占地总面积达10万平方米,需要拆除的新旧建筑物面积约3.5万平方米,有新房,也有旧房,有楼房,也有屋仔和围墙,有世居于此的林氏村民,也有几位插队入户的外乡人,样样都要认真计较。加上林氏出洋的人口众多,拆除每年海内外同胞祭祖的祖屋,不但村里人反对,海外的同胞也大部分反对。

  林稳说,“把祖祖辈辈几百年的坛坛罐罐全都打掉,这不是简单的事,当年拆迁的时候,老太爷老太太都在哭…………”除了拆旧难,田贝村委“除旧建新”的大计还面临着规划红线、资金短缺、意见难合几大问题。

  1984年4月,市规划局批复同意了田贝村新红线的报告,规定建新村面积为2.8万平方米。村委专门成立的建新村小组一片雀跃,马上确定了“准”字的原则,讨论制定拆除旧房屋赔偿标准,把利益分配这个最敏感与棘手的问题放在台面上解决。

  对于村民的不同意见,村委的干部分头挨个上门做思想工作。林稳第一个从自己家搬了出来,其他建新村小组的干部们也一齐从自己的故居里搬出来,带头住进了附近的旧瓦房、路边的铁皮房。建好新村后大家分了房,有了租金收入,生活条件才好起来。

  在村干部的带动下,“堡垒”一个个被攻克了。“田贝新村”已是呼之欲出了。

  1984年12月3日,农历甲子年闰十月十一,这是个精选的良辰吉日。一大早,田贝村人就举行了新村奠基典礼大会。这一天清早就下起雨来,在“落雨为财”的颂声中,10万响的礼炮在8点30分准时响起,金猪呈案,石碑立起,村里外的男女老少围得花团锦簇,海外的同胞也有不少特地回来见证这个历史性的时刻。这天的盛会是值得田贝村人激动和骄傲的时刻,不但宣告了上、下田贝的统一,且是以自筹自建的方式,继林氏祖先开基以来第一次建设新村。在左邻右舍的一片艳羡声中,这一天成为了田贝人心中的一座里程碑。

  1984年12月25日,深圳市向西车队的推土机在一片隆隆声中,将旧屋代表的田贝村的旧历史翻篇了。1985年1月5日,住宅区开始动工,其间由于变更了设计,增加了好几百万元的投入。同年11月中旬基本完工。

  1986年1月16日,经历了400多个日夜的期盼,田贝人个个笑逐颜开,在欢庆的锣鼓声中迎来了乔迁之喜。他们每户人家有的分到了两栋,有的分一栋,有的三四百平方米,多的有上千平方米。80栋3~4层的西班牙式小别墅整整齐齐地排列,每栋楼之间小路相连,大路通达,还建有下水道、绿化带、地下车库、儿童乐园等配套设施,等待着它们的主人入住。1986年2月3日,田贝新村正式落成,并成为深圳市和省文明单位。自此,田贝新村“一举成名天下知”,不少中央、省市领导、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访问。

  C “三无”新村奠改造基础新老接替建田贝花园

  田贝新村的辉煌在时光的前行中渐渐褪去。这一年,不远处的53层国贸大厦已经建成,即将迎来各国政要,《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总体规划(1986-2000)》也已完成。随后十余年,深圳经济特区高速发展,城市格局逐渐清晰。零敲碎打的城市更新局面,到2001年的渔民村改造得以改观。在城市更新中涌现出来的渔民村、蔡屋围、渔农村、岗厦村、大冲村等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每个城中村的故事也就各有精彩了。

  林稳说,1984年到2006年,他从来没离开过田贝这个岗位。他告诉村民,“当时由于资金不足,并没有把田贝新村规划得更好。城市的发展绝不只是这样,你们不要违建,以后会有更大的利益。所以22年来,我都不准他们违建。父老乡亲也听我的。”与此同时,很多村子拆掉原来的老屋,建起来一栋栋八九层的握手楼,加建抢建比比皆是,这些城中村的改造重建就困难重重。唯独田贝,22年间“从无违建”为第二次改造奠定了坚实基础,节约了大量前期成本,使原居民自筹资金改造成为可能。

  这时候的田贝新村已然与周围显得格格不入了,房屋低矮老化、地下管网废旧的问题十分突出。从1998年起,村股份公司有第二次重建的想法,经过数次考察和讨论,村里逐渐形成一个从纯住宅到商住两用整体改造的思路。

  在长达8年的酝酿时间里,从最初的一户一栋,到两房一栋,到电梯高层,户型、容积率、配套,既要满足村里人的要求,又得与城市规划建设法规政策相容,还要寄设计方案给海外的同胞们,取得他们的支持。找了8家设计所,十易其稿,最终定下来改造方案后,林稳在第一次改造时的老病根重新发作,吃不下睡不着,病倒了。2006年4月份,田贝股份公司董事会通过了林稳的退休申请,由17岁起就为大队书记林稳开车的小伙子林达光接任董事长。

  林稳眼中的林达光,胆大心细,有闯劲。很快,村里定下来由村股份公司牵头,所有村民按宅基地比例出资、散户按面积置换的分配方案,不足部分通过银行贷款。当时,田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深圳市商业银行签订了3亿元的信贷合同。第一次成功改造的经验,也让村民对村公司班子信心十足。田贝可以建高楼大厦,再也不是小洋楼了。

  整整22年后,2006年12月3日一大早,挖掘机进场,当年风光无比的小洋楼一栋栋倒下,宣布了田贝新村这段历史的终结,迎来新的凤凰“涅槃”。2007年1月中旬,完成了所有80栋旧楼的拆除。2008年9月17日顺利封顶,2010年7月田贝花园通过竣工验收。2011年1月18日,历经4年多时间,1500多天的等待,田贝村民终于回到了自己崭新的家。

  “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村民的利益,没有引进外面的开发商,又因有了第一次改造的经验,大家对公司信心很足。”村股份公司董秘赖永营介绍,“第二次改造也是完全由村民自筹、自拆、自建,自筹资金5亿元,平均每户出资350万元。按照原来田贝村71个原始户数计算,每一户可分到约1380平方米,包括住宅、商铺,每一户还分了3个停车位。按1680套新房计算,每一栋原来的小洋楼可以分到21套新房作为补偿,所有户型都是精装修,在家就能欣赏到洪湖公园的美景。”

  建成后的田贝花园,是名副其实的高档花园住宅,绿化面积达到30%,既满足了住宅通风、采光、日照的要求,又可以使小区形成封闭式院落,租金比相邻的物业要高上一截。为方便出租考虑,当时设计了单身公寓、一房一厅、两房一厅三个户型,面积分别为20㎡、40㎡、60㎡,可以满足村民的自住要求,也可以用来出租。

  按照现在的房价计算,田贝村的原村民大半都是千万富翁。

  D 田贝陶瓷建材一条街历史悠久今面临转型

  田贝建材市场,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建材作为田贝的传统产业已经兴旺了20多年,伴随着特区的建设成长起来,在深圳乃至全国都是有名气的零售店集中地。

  一直以来,田贝村民和来深务工者都有在田贝从事建材生意。仔细说来,田贝建材市场的历史考证起来要到民国以前。在民国时,田贝村又叫“红瓦围”,百年前的田贝林氏村民就靠种田、打工、做瓦来维持生计。村民做的瓦,全是红色,坚硬耐用,闻名本埠。所以,田贝建材有其久远的历史渊源。

  二十多年前,建材市场处于严重的资源稀缺阶段,属卖方市场。代理商只要能够从厂家拿货,根本不用担心销售的问题。林稳介绍,正式集中打造田贝“陶瓷建材一条街”的品牌1997年开始。那年经济比较困难,公司工资几乎发不出去,群众生活比较艰苦。于是公司班子一起开会想办法,想了一个适合田贝的出路。

  当时班子合计,田贝不是湖贝、蔡屋围等中心区,搞不了商业。搞工业也不成,1993年清水河爆炸事故后,区里的工业已经全部搬迁到了关外。而深圳搞建设规模庞大,对建材的需求量大,田贝又有一定的建材产业基础。于是把田贝新村的所有一楼打通做门面,楼与楼之间的巷子封起来,加上顶盖变成商铺,预留了几条横巷作微循环用,建材的店铺达到180间,统称田贝建材一条街。

  一层楼从住宅到商铺,租金可以从几千块变成几万块钱,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不到两年,经济都搞活了,田贝也成为深圳著名的建材市场。

  近年来,随着百安居、好百年等国内外建材巨头登陆深圳,各区的建材市场遍地开花,田贝建材市场的优势已经没有从前那么明显,面临着转型的压力。田贝公司也在努力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依托与水贝黄金珠宝集聚地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发展高端珠宝产业,尝试产业转型提升。

  讲段古

  田贝林氏已繁衍20多代

  村里老人传说,明朝末年,林氏开基之祖林衡山携妻子儿女离开福建莆田家乡,从县城外木兰山玄妙观前砍下两根胳膊粗的榕树须根,一根给妻子做拐棍,一根自己担东西,踏上离乡背井之路,向广东而来。无处去时,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宿在一片荒山野岭,两根榕树根就插在篝火边。第二天清晨起来,林衡山发现妻子发起了高烧,就唤来两个儿子上山挖了些草药给妻子治病,砍树搭棚住了下来。十几天过去,妻子病情好转,这时发现从莆田带来的榕树根竟然饱满起来了,发了好几枝嫩芽儿。林衡山与妻子商量,既然榕树能生根,我们也扎根在这吧!就这样,林氏一族就定居于此地繁衍生息。

  传到前田贝村生产队长、村委会主任、村股份公司董事长林稳的任上,已是林氏衡山祖以下第24代传人了。

  林稳介绍,田贝之“贝”原为“背”,来源于“百越”土名,田贝林氏的族谱上记载“朝于田暮于背,卖瓦度日的林氏黎民”,因此得名“田背”。田背之名沿用几百年。上世纪70年代林稳提议说,“过去的‘背’字太贱气,要改用价值连城的‘贝’字,才能体现田贝人的气质、智慧、勤劳”,于是改为今日的“田贝”。

田贝村口的巨型石刻。

田贝花园的楼房挺拔整齐。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报 记者 陈思福 黄少勇 采写:李榕 郭锐川 通讯员:赛育峡 摄影:胡可 编辑 小静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