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5月21日讯(记者 张钊)随着智能手机上网的普及,消费者关于手机消费的投诉也在发生新的变化,除了传统的质量问题投诉外,关于手机流量的投诉日益突出。
据统计,2013年深圳市消委会接到手机流量投诉611宗,2013年市消委会接到手机流量投诉611宗,收费不合理、乱扣费、未使用流量却扣费等问题突出。
消费者对突然爆增的流量费充满困惑、纠结和不满,流量到底去哪了?是个人使用不当?还是运营商的流量计量不准?或者是恶意软件“偷”了流量?为调查了解流量的真实去向,化解消费纠纷,指导消费,今年3-4月份市消委会邀请了30名市民参加了手机流量测试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5月21日,消委会发布了手机流量测试的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显示,流量偷跑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最常见的一种是软件本身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软件有很多是在第三方软件市场下载的,它们被黑客“二次打包”写入了恶意代码或者植入病毒。另外一种流量偷跑情况是软件本身无问题,但是它们通过广告插件、后台消耗、用户体验不好来“无心插柳”的偷跑流量。
据消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普遍缺乏正确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常识和流量管理的意识是主要原因。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50%不知道如何正确退出应用程序,46.4%的没有设置流量使用上限,57.1%的在不使用网络时,没有关闭数据连接的习惯,20%的没有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安全监控软件,20.7%的消费者选择在2G/3G网络环境下进行升级或软件更新。
此外,各种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流量的情况也比较严重。在短短的3-5分钟时间内,不同的恶意程序和软件偷跑的流量在8.98M到26.57M之间,同时还有个人信息安全、资金安全等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
对此,市消委会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和通信行业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和出台关于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标准和检测方法;组织开展对移动数据流量计量的监督检查,并将相关结果向社会公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