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布心社区 社区资讯

【民生微实事】布心故事之城市记忆——支付方式的变迁

  • 来源:布心社区
  • 时间:2021-11-24 17:44

罗湖家园网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支付方式不断变化。从以物易物到货币的出现、从现金到代金券的流行、从卡片支付到手机支付,不经意间人们的支付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就让我们和布心村民一起聊一聊她们所亲历的支付方式的变迁。

在村民张美华的手机相册中,社工看到了她珍藏至今的粮票。张美华告诉社工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粮票是极其重要的购物凭证,价值等同于货币。家里留存的粮票不仅见证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更承载了她年轻时的记忆。张美华说:“粮票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为了不饿肚子,每个月父母都要算计好几遍。这些粮票都太珍贵了,我要把它世世代代传下去,告诉自己的后辈,永远铭记那段岁月,保持那份艰苦朴素、爱惜每一粒粮食的初心。”

村民李金容说:80年我在东湖宾馆上班了,88年后就跟随退伍的老公一起去了免税公司上班,那时候我们的工资一个月36元,还有45斤粮票,在当时来说这种待遇是非常高的。


在那个特定年代,由于粮食匮乏、物资短缺,粮票是极被青睐的贵重物品。不仅仅是粮食,当时为了保证大家的正常生活,油、肉、糖、布、肥皂等生活必需品也全部实行计划供给,凭票购买。

村民江小英说:70年代供销社里很少有卖成衣的,大多数是布匹,需要用布票才可以买到布。那时的衣服好像没现在的结实,总是会这里划个口子,那里烂个袖子,这种小破洞妈妈都会找布头给补上。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不上了后留给小点的小孩传,直到家里最小的孩子穿不上后,妈妈就会装进布袋攒起来。农闲时搅盆浆糊,七拼八凑地粘成一块布板,然后一块块贴在迎着阳光的墙上暴晒。一段日子后揭下布板,妈妈拿着旧书本剪成的鞋样,比着裁剪出了鞋帮和鞋面。妈妈手里拿着针锥,戴着顶针,不知熬了多少个夜晚,为我们精心做下了一双双软和的布鞋。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不喜欢的、过时的衣物,都往垃圾桶里丢,很浪费。还好现在每个社区都有衣物回收柜,让那些被丢弃的衣物重新利用。

村民赖秀莲说:除了粮票还有布票、肉票、糖票、油票,对大多数家庭而言除了过年过节,吃肉几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肉票的话一个月只有半斤,有的时候只有3两。

时过境迁,人们的物质生活一点点丰富起来,餐桌也慢慢被各种美食填满,方寸票证看似朴素无华,却是那段艰苦奋斗岁月的浓缩。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迈大,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粮票布票等物资交换方式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金支付,成为了当时布心村民的主要支付方式。    

村民李金容说: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年过年的时候,我们都会穿上新衣服,大人会给小孩利是。我是家里最大的,利是会按孩子的大小给出不同面额的钞票,最大面额1元的就给大的孩子、少一点的给小一点的孩子,拿到利是我们都会特别开心,大家马上就会一起跑到东门去买零食吃。

村民蔡亦香说:在她小的时候过年家人会给5分钱利是,那时候5分钱可以买很多彩色糖,大家分着吃可甜了。90年代,村民出门都会带现金,钱包鼓鼓在当时成为富裕人家的象征。改革开放后深圳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开始使用银行卡、信用卡。不知道从哪天起,村里的年轻人开始网上购物了。现在村民出门带上手机用微信、支付宝买菜、购物都很方便。

布票、纸币、硬币、银行卡到第三方支付再到移动支付+刷脸支付,布心村民的支付出行方式变得越来越方便。改革开放40多年来,支付方式的变迁不仅改变了布心村民的生活,也是布心村民幸福指数提高的有力见证。


(来源:布心社区   通讯员:程为元   编辑:吴俊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