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布心社区 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民生微实事】布心故事之城市记忆——交通工具的变迁

  • 来源:布心社区
  • 时间:2021-11-15 11:05

罗湖家园网讯:交通出行是一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交通工具则如同一面镜子实时映射出社会的进步和变迁,上世纪70年代出行基本靠走,条件好点的则推独轮车,如果有一辆自行车则是路上一道吸睛的风景。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布心村民来听听她们亲历的交通工具的变迁。

村民张美华说起70年代购买自行车的不易:上世纪五十年代,张美华出生在上海,1961年一家人一起跟着父亲回到深圳黄贝岭生活。1977年张美华结婚的时候,父母买下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作为自己的嫁妆,当时购买自行车需要村里开证明申请才能买到。

20世纪70-80年代,自行车成为了结婚置业的三大件之一,永久牌和凤凰牌自行车是那个年代的美好记忆,自行车牌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标签。

村民赖运金说:80年代末期几乎每家都有自行车,那个时候村里人都用自行车来运送东西。村民要去东门打米(打米机是一种把谷放进去就自然出米的机器。在农村有很多家庭都是通过打米机打的米。打米机打出米的同时还有糠在另一侧出来,糠就是被打碎的谷壳。糠可以用来喂鸡、养猪。)就是用自行车来运输,从布心村去往东门的路有很长一段都是沙子铺成的,骑自行车的时候要很小心才行,要不然可能会陷入沙坑。布心村民还会用自行车来运送肥料,那时候村民一般都用家肥,运送的时候在自行车后座两边各放一个桶,保持自行车的平衡。村民曾佩珍说,村民也用自行车来运输稻草(稻草:水稻的茎,一般指脱粒后的稻杆。) 

村民赖运金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自己去水贝化肥厂上班,当时的交通工具很少,只有一条从火车站至东湖宾馆线路的公交车。那时候自己去上班都会骑自行车从小路绕过去,从布心村到水贝村的路况非常不好,一路上土路很颠簸,有些地方还要下来推着车走。

上世纪90年代摩托车开始流行,那时骑着一辆摩托车游走在布心村的大街小巷,无疑会引来不少村民羡慕的眼光,电影电视剧里一些摩托车的场景年代感满满。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记忆中的摩托车品牌退出了历史,可是摩托车给人们带来的美好生活美好回忆确是很难忘记的,它真实的陪伴布心村民走过一段岁月。

村民赖月香说第一代摩托车是幸福牌,第二代摩托车是国产的嘉陵,当时一台摩托车3千多元,非常昂贵。90年代摩托车是布心村里最高级的交通工具,要是谁家买了一辆摩托车的话,会先让自己家的人轮流坐上去感受一下,你们不知道那种感觉有多幸福。

90年代末20年代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进入布心村民的家庭生活,与自行车和摩托车不同的是:汽车更舒适、更便捷,更实用,红色的机动车驾驶本年代感满满。

布心村民赖阿姨说:2000年以后村民开始购买汽车,那时候有夏利、捷达,现在就什么都有,各种品牌型号。特别是最近几年布心村基本上每家都有小汽车,每个人的汽车梦正在变为现实。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布心村从土路、水泥路到柏油路,村民从基本靠走,到拥有第一辆自行车、摩托车再到现在的私家车,多元便捷的出行方式提升着布心村民的舒适感和幸福感,更深刻的改变着布心村民的生活。交通工具的变迁见证着布心村的飞速发展,开启了属于布心村人的中国梦。


(来源:布心社区    通讯员:程为元    编辑:吴社工)